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宝藏电影,被我们完全错过了!

2021-04-23

《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票房的塌陷,其实早有所料。

但假如你有机会走进影院,通过影像重访历史现场,你会发现《六人》绝不是为了影片临时组建的的考古团队,而将影片所有的路径变成了一次早有预谋的荒野寻踪。

导演是忠实而富有技巧的纪录片制作者,这部用泰坦尼克命名的影片,起源于曾被赋予浪漫主义的空前灾难。

让人惊讶的是影片鲜艳的色调,天真明快无所顾忌,这就是一次明目张胆的“知识分子的行动”而已,他们坐在灯好像会因为电流不稳而时常闪烁的办公室里,总会有些实验室或者教育机构愿意提供帮助。


这是一个最原始的问题,作为纪录片的《六人》与世界知名的剧情片《泰坦尼克号》,他们的边界和差异在哪里。善良的导演卡梅隆担任了影片的监制,在这次事件中,他始终用这个身份出现。

他们同时找到了一个意外,因为这个意外,《泰坦尼克号》创造了完美的模型,《六人》却很笨拙的采用了逐个纪录的方法。恐怕制作团队没有一个人敢担保,让世界再一次发现泰坦尼克。

这不是被设计的戏剧,而是没有致哀的葬礼。


这不是一个没有主见的摄影团队在被动的受邀跟踪一次隐秘的非法行动。

作者悄悄调和了影片的逻辑,时间没有被打乱,但目的在开头就被所有观众心领神会—一次行动的胜利:成功拆穿了政治骗局,导演和观众一早达成了友善的契约。没有人再去试图行骗,对早已训练有素的观众,他们也显得魔高一丈。

现实主义可以挽救所有的创作者的原因在于总在丰富已有的故事原型,推测现实无法变成一种原理或者科学,你仍猜不到路途中间的秘密。

当观众认为到达事件终点的时候该要圆满落幕时,影片逃开了预约的结局,飞向了超时空的人道主义。


影片用文献和想象支撑了电影的存在于虚构。

电影《泰坦尼克号》、文献资料文本,大量的事实依据,这是纪录片制作的常规,并用动画的可塑性与实验性,进行想象的描述与画质的丰满。对于历史事件的追溯复原,是影片增加文本容量和厚度的方式。

《泰坦尼克号》的删减镜头再现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跳接。

片段并非是直接被贴到大屏幕上供观众观赏的。在私密的小电脑的屏幕上,特邀的观众只有方荣山的儿子方国民。而在观众出于叛逆与好奇等到干渴的时候,影片镜头出现在荧幕上。


延宕起到了非常好的缓释作用,而让影片逃脱了一种可怕的误会——这是一堂善于使用多媒体的网络公开课,因为并不具有即时和传教的意图,反而是在镜头切换上有些小聪明。

我们可以看到方国民此时的表情是震悚的,已经给了观众一种暗示。而镜头切换后,观众被邀请进入到方国民的身份,听起来更像一次巫术的实验,惊讶而惶恐地看着自己所听闻的以为虚假的故事与现实的重叠。

一个父亲给儿子讲述的故事的私密性被解放并痛楚的消失了,两位形象毫无关联的父亲在此刻被动的重叠。

这种奇妙的心态迅速引发了观众的内模仿,施万克缓缓表露了我可以理解方国民作为儿子,观影者也迅速认同了这个观点。


追问从人物的姓名开始,如同拓扑一样完整且缜密的导图被钉在白板上。这不是一篇论文,尽管导演在一开始抛出的问题是形而上的——“为什么中国幸存者被刻意抹去了”,但却没有沿着既定问题严肃讨论下去。

相反,镜头陪伴施万克走进了他们的小组工作室——色泽明朗的地下工作坊。每个人都在汇报自己收集的“情报”,再从情报里梳理可供使用的细节,从这些细节里,找到下一个受访者。

多点连线,发现连接点,组成完整的事件地图。这看起来是一个筹备阶段的工作计划,而电影在事件中应该承担的是后期的展览工作。平静而温存地把真相搬到荧幕上,告诉观众,我们曾经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


尽量用更多元的方式填补老态龙钟的奇观,这也注定这部影片不是卖座的奇迹。

为了哄骗观众不要中途离开,导演采取了案件推演的方式,包括案发现场重现、搜证、逻辑推理。像是两位相识多年的老朋友相约在老去之前做一次勇敢的实验,镜头始终陪伴着施万克,却不停的转化视线。

观众比较像是这场探险活动的玩家,镜头配合整部电影的案件推演思路,一种是当事人视角——主观镜头,一种上帝视角,用于交代地点的切换。


镜头的隐喻,是方荣山的浮木板,也是后来者的魔毯。地图的入口是一个谜底,是观众得知的一个被更改的身份——不可靠叙述,这让整个故事看起来都像一个骗局。

而从伪命题中推理出的真命题,本身就显得不可思议,本应戛然而止的叙事突然转向,姓名作为最基本的身份伦理,是什么时候被篡改的呢?

这就从动因引渡到了另一个后发的问题空间,如果问题最初出在种族政治上,我们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这些庞大的可怕的巨人命题,实际上在更改着每个人的命运。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并不仅仅留下了一个故事。


这就是我们面对墓碑的沉默与面对天空的诗意。

这对探险家最后发现了祖父留下的谜题,它的终点就在受难者的墓穴。所有物质性的迷底只是尸骨而已,曾经与肉身合作的灵魂就是这样出发,受难,试图遗忘并装扮自己,在流浪中被存在主义的险境洗劫,重新回到一只刻有谜语的窄小匣子安身立命。

论文在这一刻终于结束了,巨物为我们留下遗骸,包括那些曾经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政治,泰坦尼克号。尸骨是我们可以留下的少的可怜的灰烬,一个苦难的灵魂曾经在这个不平的世界上受难历劫的唯一证据。

而不同的地方在于,家庭、情绪、记忆始终纪念着尸骨的主人,渡口也纪念着离家的孩子。


就在终点之后,永恒性与终点脱离了关系。

我们坐在地上面对墓碑严肃的推理,主人的远行曾经又有怎样的意义。我不知道这一切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意志在支撑他完成一生荒诞的传奇写作。

没有什么可以刻在墓碑上的业绩,用引渡人的身份为自己赢得了声望,娶回了貌合神离的年轻妻子,在举世闻名的船难里逃生。

一个漂泊在美国的中国人,身份给了他这些也随时做好了夺回的打算,可他到底是这其中哪一个,我们通过密码堆砌了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发现影片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是重塑了一个万千群体中曾经存在的一个人。

往期推荐

关于“过时”的一次定义——评影片《八月未央》

光影辉映百年路 砥砺奋进新征程——江苏省“四史”教育电影课开讲

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暨“电影中的党史”主题活动成都全面启动

红色光影映照天山南北 各族群众共忆峥嵘岁月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在新疆启动

从休·格兰特说到教育内卷

史上制作时间最久的动画电影,未完成却已改变了世界

不得不看的中国战争片,再添一员猛将

关注全国艺联视频号,解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